2025年10月5日

, , , , ,

氣喘迷思:孩子長大會好嗎?能「根治」嗎?

氣喘」是台灣很常見的慢性病。
許多家長和病患都問:「到底能不能斷根?」
根據全球氣喘創議組織(GINA)的觀點,整理出兩大重點。

Q1:孩子小時候有氣喘,長大後會自己好嗎?

✅ 答案:有「高機會緩解」,但潛在體質仍在。
高緩解率:許多兒童氣喘,特別是症狀較輕微的,在進入青春期(Adolescence)時,症狀會明顯改善或消失。這是常說的「長大就好」。

Q2:氣喘可以完全「根治」(Cure)嗎?

❌ 答案:目前醫學上仍視為「無法根治」的慢性發炎疾病。
氣喘的本質是呼吸道慢性發炎(Chronic Inflammation),就像體質一樣,很難完全消除。

✨ 現代醫學的目標是什麼?

不是根治,而是達到「良好控制」與「緩解」(Remission)。

緩解:指的是長期(數年)無症狀、肺功能正常,甚至不需使用藥物的理想狀態。這是最接近「根治」的目標,但體質仍在,仍須追蹤。

潛在風險:即使症狀消失,呼吸道過度反應的體質(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)並未完全消失。
未來若遇到強烈誘因(如:抽菸、嚴重感染、特定職業刺激物),氣喘仍有復發的可能。

氣喘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病。
無論症狀是否消失,最重要是與您的醫師建立良好合作,定期追蹤,持續維持良好健康的呼吸環境!

2025年9月20日

, ,

為什麼年幼兒童氣喘吸藥要用「輔助器」?

很多爸媽會擔心小朋友用氣喘吸入藥物時「吸不到藥」或者「吸不好」,但又覺得多一個輔助器不方便,甚至還要多一筆費用。


 但輔助器有很多好處,包括

1️⃣ 藥效更確實 
  • 幫助藥物真正到達肺部 
  • 減少藥物停留在口腔或喉嚨
  • 可用來吸入控制藥物及緩解藥物

2️⃣ 使用更容易 
  • 孩子只要自然呼吸幾下,就能吸到足夠的藥 
  • 不需要學會「深吸一口氣、閉氣 10 秒」的複雜動作 
  • 家長更容易確定孩子真的吸進去 

3️⃣ 各年齡都適合 
  • 年幼兒童可搭配面罩,輕鬆蓋住口鼻即可 
  • 學齡前或小學生:可使用口含式輔助器,簡單方便(若面罩式,可貼合罩住口鼻亦可使用)

小提醒 
  • 吸完含有類固醇的藥物後,要清洗口腔,避免副作用
  • 輔助器要定期清潔並保持乾燥,減少靜電影響藥效

2025年9月8日

, , ,

兒童氣喘急性發作時,口服類固醇怎麼用?

當孩子的氣喘突然變得嚴重時,醫師「可能」會開立口服類固醇來幫助孩子快速穩定下來。
這是一個短期、有效的治療方式,可以減少復發的風險。
請依照醫師指示的劑量與天數服藥,不要自己隨意停藥喔!

👦 6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

常用藥物:

💊 Prednisolone (國內有必爾生口服液、樂爾爽錠等)

  • 孩童:每日每公斤 1-2 毫克 (mg),一天最高不超過 40 毫克。
  • 青少年/成人:每日 40-50 毫克。
  • 療程:兒童通常需要 3-5 天。青少年及成人通常 5-7 天。醫師會根據臨床狀況評估停藥時間。

💊 Dexamethasone (國內有"皇佳"得立生錠等)

  • 療程:通常只需要 1-2 天。
  • 優點:如果孩子吃藥配合度不高,醫師可能會考慮肌肉注射的方式。

👶 5歲以下兒童

常用藥物:

💊 Prednisolone (國內有必爾生口服液、樂爾爽錠等)

  • 劑量:每日每公斤 1-2 毫克 (mg)。
  • 每日最高劑量限制:
    • 未滿 2 歲:最高 20 毫克。
    • 2-5 歲:最高 30 毫克。

🗓️ 療程與停藥

對大多數孩子來說,3-5 天的療程就足夠了。
療程結束後可以直接停藥,不需要慢慢減少藥量。

💡 重要提醒

  • ✅ 治療期間,家長需要密切觀察孩子的症狀變化。
  • ✅ 氣喘控制的目標在於減少急性惡化,也減少需要口服類固醇的藥物的使用。
  • ✅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,實際用藥請務必遵循醫師的處方與指示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隨時與您的醫師或藥師討論。

📖 參考「2023 台灣兒童氣喘診療指引」
https://air.org.tw/publication.aspx

2025年5月12日

, ,

孩子常喘、咳不停?了解 GINA 2025 如何判斷幼兒氣喘!

 GINA(全球氣喘防治倡議,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)是一個致力於改善全球氣喘(asthma)診斷與治療的國際組織。


在今年(2025)剛發布的相關建議中,更明確地定義了「五歲以下兒童的氣喘診斷標準」。

由於五歲以下幼兒通常是經由病史及身體檢查,無法進行肺功能等試驗,經由有限資訊來界定氣喘可能性高不高。

另外我認為這次發布的建議中,很重要的一項是指出「使用『短效 β2 促效劑(SABA,short-acting beta₂-agonist)』後,對於臨床症狀的改善。」





這次發布的詳細建議如下
氣喘診斷主要依靠臨床判斷,應同時符合以下三項標準


🔷
1. 重複發作的急性喘鳴(wheezing)發作
• 過去 12 個月內有下列其一:
• 至少兩次急性喘鳴發作,
• 至少一次急性喘鳴發作加上發作間歇期間有氣喘樣症狀,例如:
- 乾咳
- 咳嗽發作
- 睡眠中惡化的症狀
- 或於笑、哭、運動後出現症狀
• 急性喘鳴發作定義為以下任一症狀,且每次發作持續超過 24 小時:
- 呼氣期喘鳴
- 使用輔助呼吸肌
- 呼吸困難
- 呼吸急促或費力
• 至少一次發作須由:
- 受過訓練的醫療人員進行確認(首選),
- 或由照護者具說服力地描述(備選)
🔷2. 無其他更可能的診斷解釋呼吸道症狀
• 除非同時存在病毒性呼吸道感染,否則其他診斷不太可能解釋這些症狀。
🔷3. 對氣喘治療有明顯臨床反應
• 在下列情況之一出現臨床改善:
- 急性發作時使用短效 β2 促效劑(SABA,short-acting beta₂-agonist),可合併或不合併口服類固醇
- 居家使用 SABA
- 進行吸入型類固醇(ICS,inhaled corticosteroids)為期 2–3 個月的治療試驗
• 此改善應由:
- 受過訓練的醫療人員記錄(首選),
- 或由照護者具說服力地報告(備選)
可強化診斷但非必要條件的其他因素:
• 患兒本身有過敏性疾病病史,例如:
- 過敏性鼻炎(allergic rhinitis)
- 異位性皮膚炎(atopic dermatitis)
- 過敏致敏反應(allergic sensitization)
- 第一等親親屬(如父母、兄弟姊妹)有氣喘或過敏性疾病病史
疑似氣喘(Suspected asthma)
• 對年幼兒童而言,無法做出明確診斷的情況並不少見。
• 若尚未完全符合上述三項標準,可給予暫定診斷為「疑似氣喘」,並:
• 考慮開始治療
• 定期重新評估,包括:
• 對氣喘藥物的反應
• 症狀隨時間的變化

 

第一等親指生物上定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