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27日

羅伊氏乳酸桿菌(益生菌)在嬰幼兒腸絞痛的角色

美國兒科醫學會 (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) 的雜誌 Pediatrics 剛刊登了一篇合統合分析(Meta-analysis)的文章。

針對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17938 這種益生菌用在嬰幼兒腸絞痛的效果作分析,總共取了四個雙盲隨機分派的研究,一共 345個嬰兒來作分析。

在使用此益生菌的組別,有較少哭鬧或過分激動的時間  (Less fussing time)。
但如果用哺餵方式分組,在使用益生菌的母乳組呈現顯著差異的效果(有效),配方奶組沒有顯著差異。

最後做出的結論是:
針對母乳哺餵的嬰幼兒腸絞痛,可建議使用此益生菌 Lactobacillus reuteri
但對配方奶哺餵的嬰幼兒效果上,仍須更多研究。

搜尋就知道 Lactobacillus reuteri 中文名為「羅伊氏乳酸桿菌(L.Reuteri)」,Lactobacillus reuteri DSM17938這株的商品名是「寶乖亞(BioGaia®)」。

2017年11月23日

嬰兒該不該塗防曬呢?

雖然在台灣喜歡日光浴的比率不如西方國家,偶爾還是有家長會問:「我的小BABY該不該塗抹防曬?」
台灣官方並沒有正式建議,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並不建議六個月以下嬰兒塗抹防曬。嬰兒的皮膚較稚嫩,相對體重有較高的體表面積,較容易因防曬的化學成分引起副作用。 嬰兒的體溫調節、排汗,不如成人,曝曬在陽光下也增加中暑、熱衰竭的風險
最好的防曬就是盡可能讓他們待在陰涼處。
在紫外線最強的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間,盡量不要曝露在陽光下。可以選擇輕便的長褲、長袖、寬邊帽來保護皮膚;棒球帽雖然戴起來可愛,但沒辦法好好保護脖子和其他曝露出的皮膚。此外,也要記得適時補充水分。

以下是幾點建議:

2017年11月22日

怎麼指甲(趾甲)快脫落了? 腸病毒引起的脫甲症

今年診間特別多爸媽問說:孩子的指甲(趾甲)怎麼怪怪的?快脫落了。
一問之下,這些孩子果然幾週前,都曾經感染腸病毒。這在醫學上叫脫甲症(Onychomadesis),近十多年才被證實和腸病毒有關。
在醫學報告上,台灣曾在2010年發生克沙奇病毒A6的大流行,發現很多小孩出現脫甲症。而今年 (2017) ,腸病毒感染的孩子中,也有不少比率是克沙奇病毒A6感染,所以特別多出現這類情形。
保護好指甲,注意不要鉤到斷裂,等他自然脫落就好了。

2017年11月21日

喉嚨痛吃不下,會不會是腸病毒?

台灣一年四季都有腸病毒個案,因為多年前曾經發生過腸病毒大流行合併重症,因此政府一直努力在監控疫情,當時主要引起重症的便是腸病毒71型。
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,包含很多不同的病毒,表現出的症狀也不盡相同,包括小兒麻痺病毒、克沙奇病毒、伊科病毒外及腸病毒等,陸陸續續還發現更多的種類。在所有腸病毒中,腸病毒71型(Enterovirus Type 71)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的種類之一。
腸病毒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。常引起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,也就是手腳可能會出現疹子。通常醫師輕易診斷出來是發現咽喉有潰瘍破洞,或是手腳出現疹子,疹子也可以出現在身體、臀部、甚至臉上。
所以喉嚨沒有破,不見得不是腸病毒,手腳沒有疹子,也不見得不是腸病毒。
腸病毒有些時候則會出現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,包括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心肌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(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),或因感染腸病毒D68型而引起嚴重呼吸道症狀或急性無力脊髓炎等。
真正腸病毒重症,比例不高,但要提高警覺,絕大多數小朋友需要打點滴是因為喉嚨痛吃不下,脫水,甚至低血糖
政府宣導腸病毒重症要注意幾個重點,嗜睡、肌躍型抽搐、持續嘔吐、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。但實際上,家長很難判別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,而且發燒時也會出現類似症狀。
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。在發病前數天,就有傳染力,通常發病一週內傳染力最強。但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,時間可以長達8到12週之久。一般發病被診斷,學校會依政府建議學童隔離一星期。
避免腸病毒做消毒時,可以用稀釋過後的漂白水,取家庭用漂白水(濃度一般在5到6%)5湯匙(一般喝湯用的湯匙,約15至20cc),再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(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,250cc,8瓶即等於10公升),攪拌均勻即可。
,

令人聞之色變的諾羅病毒

諾羅病毒近年來發生過多次大流行,因為傳染力很強,只要18個病毒顆粒就足以致病,又容易劇烈嘔吐,常常是小兒科門診和急診就醫的原因諾羅病毒,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可能有強烈的症狀。
常見症狀包括噁心、嘔吐、腹瀉及腹痛,也可能有發燒、疲倦、頭痛及肌肉酸痛。越小的孩子嘔吐越明顯,大部分症狀在1到2天內會痊癒。病毒的潛伏期約一般為24至48小時,常見全班或全家有多人發生類似症狀發病。
主要是透過接觸或食入被病毒汙染的食物和水傳播。多洗手、注意飲食衛生,才是避免諾羅病毒感染以及腸胃炎的重要方式。
諾羅病毒沒有特效藥,和一般病毒性腸胃炎一樣,主要是避免脫水,要補充適當電解質及糖分,口服電解質液體是補充液體的好選擇。

2017年11月20日

,

這裡癢、那裡也癢,惱人的「蕁麻疹」怎麼辦?

「蕁麻疹」是很常見但惱人的疾病,雖然大部分在數天內就可改善,但仍有許多人困擾很久。發作時以癢的感覺為主,患者容易不自主去搔抓,皮膚會出現突起、紅色、發癢的疹子,位置可出現在全身各處。蕁麻疹非常普遍,研究估計每五個人一生中就有一位有發作經驗,蕁麻疹一般不會在同一處持續超過24小時,可能消退後又在他處發作,或同一處反覆發作。蕁麻疹是身體免疫細胞受到刺激釋出發炎相關物質,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是組織胺。蕁麻疹和血管炎不同,通常不會有疼痛感或者燒灼感。 蕁麻疹又分為急性和慢性,大部分為急性,定義上為發作不超過六週,而慢性蕁麻疹則至少六週以上。

2017年11月19日

,

什麼是腸胃型感冒?

腸胃型感冒」是大家朗朗上口的名詞,主要是因為以嘔吐腹瀉腸胃道症狀表現為主,也跟一般感冒一樣可能會發燒、酸痛,都具有傳染力。實際上稍微精確一些的名詞是「病毒性腸胃炎」,因為腸胃炎大多是病毒感染,病毒感染又常引起全身各處症狀,所以「腸胃型感冒」這名詞用在解釋上很方便。

不只台灣有類似「腸胃型感冒」這個詞,美國人也常稱「病毒性腸胃炎 (Viral gastroenteritis)」為「Stomach flu」,Stomach是胃,而Flu是Influenza的簡稱,也就是流感。
Stomach flu」和「腸胃型感冒」都不是那麼精確,但都是廣為使用的名詞。

病毒性腸胃炎和一般所稱的感冒(呼吸道感染)不同,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的情況會比較嚴重,而流鼻水、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較不強烈。台灣一年四季變化不像國外那麼分明,病毒性腸胃炎在四季都有大流行,多洗手、注意環境清潔,食用生食要特別注意。
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,很多疾病的症狀和腸胃炎表現都類似,但其中潛藏一些危急的疾病。

2017年11月16日

,

兒童急性腸胃炎 Q & A


急性腸胃炎也稱急性胃腸炎,是指胃、小腸、或大腸發炎。台灣的專家參考「歐洲小兒胃腸肝臟營養醫學會(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Gastroenterology,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, ESPGHAN)」的指引,做出了兒童急性腸胃炎的建議。以下的Q & A是我做的整理及加入少部分的個人建議,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急性腸胃炎。

2017年11月12日

發燒Q & A


 Photo by Amber Faust from Pexels
「燒這麼高,要不要退燒?」
「他發燒了一直在發抖。」
「他發燒了,手腳好冰冷。」
「他發燒了會不會燒壞腦袋?」
「退燒用塞劑效果會不會比較好?」

兒科常有焦急的父母帶小朋友來就診,台灣兒科醫學會為此也發佈過《兒童發燒處置建議》,是由國內兒科的專家聯名發表的建議,提供了關於發燒的正確觀念,希望這些常見的Q & A能讓大眾對發燒更瞭解。

2017年11月4日

多少酒精量對懷孕或者準備懷孕是安全的呢?

在診間遇到準備懷孕的媽媽帶小孩來看診順便問到
「我可以喝多少酒呢?」
「可以喝一小杯啤酒嗎?」
「聽說適量飲用紅酒對心血管不錯,喝紅酒會比較安全嗎?」

目前研究提供越來越多證據直指,在孕前或孕期飲用酒精飲料,沒有任何安全時間或飲用量。 

2017年11月2日

, ,

小寶寶發燒該怎麼辦? 要抽「龍骨水」嗎?

發燒是到兒科求診常見問題,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,感染原有病毒、細菌等。發燒不是疾病,是身體遇到疾病的表現。
這邊要談的是最讓父母擔心的出生不久的寶寶發燒該怎麼辦